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。比喻因小失大。出自《淮南子・说山训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。比喻因小失大。 复制出处:《淮南子・说山训》:“坏塘以
详细解释
依附有名望者,使自己显名于世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伯夷列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依附别人而出名。附:依附;骥:千里马;彰:显著。依附有名望者,使自己显名
详细解释
拉弓自射。比喻自己做事害自己。出自《晋书・崔洪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自作自受。弩:强弓。拉弓自射。比喻自己做事害自己。 复制出处:《晋书・崔洪传》:“我
详细解释
初次相见便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。出自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・晋孝武帝太元九年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含褒义。倾心:一心向往。初次相见便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。
详细解释
①到海底数沙子。喻白费功夫。②又喻用力精勤。出自明・宋濂《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多用于比喻句。①到海底数沙子。喻白费功夫。②又喻用力
详细解释
把苗拔起;以帮助其生长。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;急于求成;因而误了事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揠:拔起。把苗拔起;以帮
详细解释
指卖掉武器,从事农业生产。出自唐・武元衡《兵行褒斜谷作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停战。刀:武器;犊:牛犊。指卖掉武器,从事农业生产。 复制出处:唐・武元衡《
详细解释
见“削足适履”。出自清・和邦额《夜谭随录・董如彪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人做事机械。见“削足适履”。 复制出处:清・和邦额《夜谭随录・董如彪》:“姊妹作奇想
详细解释
面对兵锋与敌决战。出自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郑太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战争与处世等。锋:队伍的前列。面对兵锋与敌决战。 复制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
详细解释
形容对诗文、音乐等的赞赏。出自晋・左思《蜀都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对诗文、音乐等的赞赏。节:节拍;赏:赞赏。形容对诗文、音乐等的赞赏。 复制出处:晋・左思
详细解释
见“恼羞成怒”。出自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0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发怒。见“恼羞成怒”。 复制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0回:“昌得官见他如此
详细解释
摇晃一下身子;就改变了身份。形容变化得快。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。出自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回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。摇晃一下身子;
详细解释
话出口就能成文章。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。也作“出言有章”、“脱口成章”、“出言成章”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滑稽列传褚少孙论》引北魏 崔浩曰。一般作谓
详细解释
看到这里就够了;不必再看别的。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。出自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二十九年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事情很容易做到。看到这里就够了;不必再看别
详细解释
比喻一经他人唆使,便不分是非曲直,对人大加攻击。出自汉・王符《潜夫论・贤难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比喻一经他人唆使,便不分是非曲直,对人大加攻击。
详细解释
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,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。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,制造声势,开辟道路。出自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封建
详细解释
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。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、错误,避免重新出现。出自战国・韩・韩非《韩非子・观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警惕。弦:弓弦。身佩
详细解释
把老虎放回深山。比喻放走敌人;留下后患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刘巴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零陵先贤传》。一般兼语式,作谓语、宾语,指把敌人放走。把老虎放回深山。比
详细解释
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。形容事态严重,引起震动。出自清・黄宗羲《陈葵献偶刻诗文序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事态严重。触目:眼睛看到;骇:震惊。看见某种严重情
详细解释
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、感想。出自明・郎瑛《七修续稿・诗文・碧沚诗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、感想。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、感想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蚕吐丝作茧子;把自己包裹起来。比喻自己束缚自己;也比喻使自己陷入困境。出自唐・白居易《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茧:
详细解释
见“剖蚌求珠”。出自明・谢榛《四溟诗话》第四卷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求才。见“剖蚌求珠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谢榛《四溟诗话》第四卷:“易若剖蚌得珠,难如破石求玉。
详细解释
抬起头来拍击额头,表示气愤已极。出自宋・洪迈《夷坚丁志・永宁庄牛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举:抬;扣:敲击。抬起头来拍击额头,表示气愤已极。 复制出处:宋
详细解释
同“革故鼎新”。出自《魏书・食货志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处事。同“革故鼎新”。 复制出处:《魏书・食货志》:“今革旧从新,为里党之法,在所牧守,宜以喻民,使
详细解释
进入别的国家;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;以免违犯。出自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指尊重别人的文化。进入别的国家;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;以免违
详细解释
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。出自清・梁启超《论中国之将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同“过河拆桥”。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。 复制出处:清・梁启超《论中国
详细解释
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,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,引起伤感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集贤宾・逍遥乐》散曲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见了引起伤感的场合。对景:对着眼前的景物。看见眼前
详细解释
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。出自明・李贽《焚书・杂述・杂说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人或事物等。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。 复制出处:明・李贽《焚书・杂述・杂说》:“
详细解释
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回声。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出自茅盾《旨趣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寻知音。嘤:鸟鸣声。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回声。比喻寻求
详细解释
隐藏形体,使人看不见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回。一般作谓语,指藏匿。介:鳞甲。隐藏形体,使人看不见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回:
详细解释
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。出自汉・袁康《越绝书・德序外传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。 复
详细解释
关上大门,扫除车迹。指闭门谢客,不和外界往来。出自汉・应劭《风俗通・十反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不和外界往来。却:停止;却扫:不再清扫车迹,意指谢客。关上大
详细解释
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。出自西汉・刘向《说苑・君道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说苑・君道》:“禹出见罪人,下车问而
详细解释
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书・庞统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人才选拔。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书・庞统传》
详细解释
由开头到末尾。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。也作“从头到底”、“从头到尾”。出自宋・朱熹《答吕伯恭(其三三)》。一般作状语,用于写文章、说话等。由开头到末尾。指事情发展
详细解释
比喻求助于人。出自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蒯通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束缊:束一扎乱麻为火把;请火:借火。比喻求助于人。 复制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蒯通传》
详细解释
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。出自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敢于说真话。犯颜: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、威严;极谏:以直言规劝(常
详细解释
坐着等待天亮。比喻勤勉。出自《尚书・太甲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褒义。旦:天亮。坐着等待天亮。比喻勤勉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太甲上》:“先王昧爽丕显,坐以待
详细解释
扭转败局,变为胜利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6回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扭转败局。扭转败局,变为胜利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6回:“将军在匆忙
详细解释
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为人。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