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ò yé dùn , qiān dāo xiān
认为莫邪不锋利,反而认为铅刀锋利。比喻把有才德的人弃置不用,而用品质不好的人。出自汉・贾谊《吊屈原文》:世谓随夷为溷兮,谓跖蹻为廉。莫邪为钝兮,铷刀为铦。莫
详细解释
指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性命。出自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三回:好死不如恶活。但留我命,凭你教做什么。指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性命。 复制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三回:好死不
详细解释
shuāng quán bù dí sì shǒu
一个人打不过众人。指寡不敌众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口语。一个人打不过众人。指寡不敌众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
详细解释
船里被砍断的手指可以捧起来。形容战败后的惨烈场面。出自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中军下军争舟,舟中之指可掬也。指:手指。船里被砍断的手指可以捧起来。形容战败
详细解释
shēng zǐ chī , liǎo guān shì
生养的儿子痴呆,可以免去官家的差役。比喻虽然是坏事,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。出自《晋书・傅玄传》:生子痴,了官事,官事未易了也。了事正作痴,复为快耳!生养的
详细解释
比喻反覆无常或玩弄手段。出自语出唐杜甫《贫交行》。比喻反覆无常或玩弄手段。 复制出处:语出唐杜甫《贫交行》:“翻手作云覆手雨,纷纷轻薄何须数。”例子:他翻手云覆手雨,
详细解释
指做事无计划。比喻行动漂忽无定。出自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。一般作补语、谓语、状语,指人漂忽无定。指做事无计划。比喻行动漂忽无定。 复制出处:清・西周
详细解释
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用于人际关系。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
详细解释
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,而事先却不能泄漏。也指涉及机密的事,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。出自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口
详细解释
shuǐ liú shī , huǒ jiù zào
水向湿处流,火往干处烧。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。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出自《易・乾》。孔颖达疏:“此二者以形象相感。水流於地,先就湿处;火焚其薪,先
详细解释
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。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。出自《汉书・元后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指人品坏。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。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。 复制出处:《
详细解释
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孽:罪恶,灾祸。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。
详细解释
xiǎo lù ér xīn tóu zhuàng
像小鹿在撞心。形容十分惊慌。出自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1卷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心绪不宁。像小鹿在撞心。形容十分惊慌。 复制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
详细解释
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苏知县罗衫再合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
详细解释
dīng shì dīng , mǎo shì mǎo
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,不能有差错。形容对事认真,毫不含糊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指办事认真。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,不能有差错。
详细解释
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、胜利之典。出自见“拔赵帜易汉帜”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战胜对方。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、胜利之典。 复制出处:见“拔赵帜易汉帜”。用
详细解释
相比之下,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人、事物的比较。过:超过;及:赶上。相比之下,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jiāng shuǐ bù fàn hé shuǐ
比喻彼此互不相干,没有关系。比喻彼此互不相干,没有关系。 复制
详细解释
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出自鲁迅《而已集・答有桓先生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用于诅咒别人。葬:埋葬。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 复
详细解释
dòng tiān dì , qì guǐ shén
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动。形容事迹或作品十分感人。出自清・汪琬《烈妇周氏墓表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感人的事迹等。动:感动;泣:低声哭。使天地鬼
详细解释
guān bù wēi , yá zhǎo wēi
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,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三折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官场等。牙爪:爪牙,比喻辅佐的人。指官员未必威风
详细解释
比喻说话写文章;前言不搭后语;两不相合。出自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19卷。一般作补语,含贬义。比喻说话写文章;前言不搭后语;两不相合。 复制出处:宋・
详细解释
chāi dōng qiáng bǔ xī qiáng
拆倒东边的墙,以修补西边的墙。比喻临时勉强应付。亦比喻临时救急,不是根本办法。出自《中国民歌资料・纳布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穷于应付。拆
详细解释
tiān liáng bù rú jiǎn kǒu
家穷人多,添粮食不如疏散人口。比喻解决困难须从根本入手。出自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七十六回:自古云,添粮不如减口。他们又不愿跟咱,不如善善的各给他们几句好话,打发他
详细解释
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。出自元・关汉卿《五侯宴》楔子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女性。烈女:刚正有节操的女子。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。 复制出处:元・关汉
详细解释
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,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指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。指地位和环境可以
详细解释
有借着喝酒显示出来的胆量,在平常的生活中则没有勇力。指只有一时冲动的勇气。出自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9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多用于口语。有借着喝酒
详细解释
美言疾病,不如用砭石去治疗疾病。比喻明知有害而一味顺从,不如严厉批评。出自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二十三年》:季孙之爱我,疾疢世。孟孙之恶我,药石也。美疢不如恶石。夫石
详细解释
yuān yǒu tóu , zhài yǒu zhǔ
冤有冤头,债有债主。比喻要了解事情,必须找为主的人。出自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剑门安分庵主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冤有冤头,债有债主
详细解释
形容生活、工作勤苦。出自胡正《汾水长流》第19章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工作勤苦。形容生活、工作勤苦。 复制出处:胡正《汾水长流》第19章:“你就知道睡死觉,人
详细解释
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,各自有其灵巧奥妙的变化。出自《上饶集中营・炼狱杂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分句,用于说话等。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,各自有其灵巧奥妙的变化。
详细解释
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
详细解释
厉,以衣涉水。揭,撩衣渡水。全句是说渡深水时不脱衣服而过,渡浅水时则撩起衣服而过。比喻行动因时制宜,或见机行事的意思。省作“深厉浅揭”。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。
详细解释
比喻空作许诺,不肯实施,不肯给人以实惠。出自老舍《离婚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光说不做。干:空。比喻空作许诺,不肯实施,不肯给人以实惠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。出自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29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口语。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。 复制出处: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29回:“
详细解释
yī qiào tōng , bǎi qiào tōng
关键的一窍通了,百窍都通。形容关键的一点明白了,所有的也随之而明白。出自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窍:孔。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