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、木都是硬物,形容坚定不动摇。出自宋・苏轼《谢失察妖贼表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多用于比喻句。石、木都是硬物,形容坚定不动摇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谢失察妖贼表
详细解释
指省吃省穿,生活节俭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,形容节俭。指省吃省穿,生活节俭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》
详细解释
根据不同的才能相应地安排适当的工作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褒义。量:估量;衡量;录用:收录任用。根据不同的才能相应地安排适当的
详细解释
谓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伊尹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守旧。谓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习
详细解释
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答张文潜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分句,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。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一举一动都随人摆布。出自宋・苏轼《送李公恕赴阙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比喻一切受人支配。一举一动都随人摆布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送李公恕赴阙》诗:“安能终
详细解释
谓安然处之,不以为怪。”。出自语出汉・贾谊《治安策》。宋・苏轼《谢中书舍人表》:“既任止于训词,故权移于胥史,恬不知怪,习为故常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不以为
详细解释
广泛地阅览,扼要地选取。出自宋・苏轼《送张琥》:呜呼,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!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吾告子止于此矣。广泛地阅览,扼要地选取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送张琥》:呜呼,吾子其去
详细解释
随手拿来。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,用不着怎么思考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》诗:前身子美只君是,信手拈来俱天成。拈:用手指捏取东西。随手拿来。多指写文
详细解释
犹奋不顾身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与章子厚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勇往直前。犹奋不顾身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与章子厚书》:“愚夫小人,以一言感发,犹能奋身不顾,
详细解释
①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。②形容覆雪的楼宇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念奴娇・凭高眺远》词。明・何景明《嫦娥图》诗:“玉宇琼楼闭早秋,金蟾玉兔啼寒夜。”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
详细解释
泛指古代典籍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》:夫六经三史,诸子百家,非无可观,皆足为治。泛指古代典籍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》:夫六经三史,诸子百家,非无
详细解释
见“高位厚禄”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策略五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同“高官厚禄”。见“高位厚禄”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策略五》:“圣人知其然,是以去苛礼而务至诚,黜虚
详细解释
形容人的气量狭小,见识短浅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商鞅论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人的气量狭小。斗:容器,1斗=10升;筲:竹器,1筲=12升。形容人的气量狭小,见识短浅。 复
详细解释
桑榆;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。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,指傍晚。比喻垂老之年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罢登州谢杜宿州启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比喻垂老之年。桑榆;夕阳余
详细解释
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。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九日次韵王巩》诗。一般作宾语,含贬义,比喻迟暮不遇。黄花:菊花。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
详细解释
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。形容为人廉洁,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;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一毫:一根毫毛,比喻极其微小
详细解释
瘦骨白须。形容年老。出自宋・苏轼《赠岭老人》诗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老年人。瘦骨白须。形容年老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赠岭老人》诗:“鹤骨霜髯心已灰,青松合抱
详细解释
比喻不经实践,认识片面,难以得到真知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日喻》。一般作谓语,比喻认识片面,未得要领。扣:敲;扪:摸。比喻不经实践,认识片面,难以得到真知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抛弃怨恨和嫌隙。指重归于好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拟侯公说项羽辞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忿:怨恨。瑕:玉上的斑痕裂纹,比喻旧有的嫌隙。抛弃怨恨和嫌隙。指重归于
详细解释
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出自宋・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分句,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。庐山:山名,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。比喻认不清
详细解释
馋得要往下滴口水。指人嘴馋,形容人眼红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将之湖州莘老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形容贪吃的样子。馋:嘴馋;涎:口水;欲:将要。馋得要往下滴口水。
详细解释
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,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母蒲氏王氏秦国太天人外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旧的礼法。终:人死;远:指祖先。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
详细解释
形容美美地睡了一大觉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发广州》:三杯软饱后,一枕黑甜余。黑甜:酣睡。形容美美地睡了一大觉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发广州》:三杯软饱后,一枕黑甜余。例子:清曹雪芹《红楼梦》
详细解释
黄莺歌唱;燕子跳舞。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报锦亭》词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黄莺歌唱;燕子跳舞。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报锦
详细解释
从屋顶上往下倒瓶子里的水。形容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。亦作“高屋建瓴”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徐州上皇帝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比喻居高临下。建:倾倒。瓴:容水器。从屋
详细解释
犹言有眼无珠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淮阴侯庙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多用于骂人。犹言有眼无珠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淮阴侯庙记》:“淮阴少年,有目无睹,不知将军,用之如虎。
详细解释
形容事物向前发展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:有一不善,从而罚之,又从而哀矜征创之,所以弃旧而开其新。弃:抛弃;开:开创新的。形容事物向前发展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
详细解释
吃苦的;含着辣的。比喻忍受大的艰苦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中和胜相院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形容忍受艰难困苦。吃苦的;含着辣的。比喻忍受大的艰苦。 复制出处:宋
详细解释
断送了老头的性命。借指被官事所束缚,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东坡志林》卷六:更休落魄耽杯酒,且莫猖狂爱咏诗。今日提将官里去,这回断送老头皮。断送了老头的性命。借指被
详细解释
比喻多此一举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答程彝仲推官书》。一般作谓语,比喻多此一举。比喻多此一举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答程彝仲推官书》:“所示自是一篇高文,大似把饭叫饥
详细解释
形容危险的祸患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晁错论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溃:水冲破堤防;冒:冲犯;冲突:急奔猛闯。形容危险的祸患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晁错论》:
详细解释
犹言吴越同舟。谓关系疏远者,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。”。出自语出宋・苏轼《大臣论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共患难。犹言吴越同舟。谓关系疏远者,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。
详细解释
兔子刚起跑;鹘就猛扑下去。形容动作非常敏捷;比喻下笔快捷。出自宋・苏轼《文与可画蒷筜谷偃竹记》。一般作状语,含褒义,用于书面语。兔子刚起跑;鹘就猛扑下去。形容
详细解释
我们这些人最富于情感,容易动感情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答参寥二首》:辩才遂化去,虽来去本无。而情钟我辈,不免凄怆也。钟:集中;我辈:我们,我等。我们这些人最富于情感,容易动感情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指意外的祸患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田表圣奏议叙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意外的祸患。测:预测;忧:忧患。指意外的祸患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田表圣奏议叙》:“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
详细解释
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。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。出自宋・苏轼《书晁说之〈考牧图〉后》诗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。②借指隐者
详细解释
说的虽然是大话,但不是虚夸的。出自宋・苏轼《六一居士集序》:言有大而非夸者,达者信之。乭:夸口。说的虽然是大话,但不是虚夸的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六一居士集序》:言有大而非夸者,达者信
详细解释
本指孟郊、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。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祭柳子玉文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比喻穷酸相。本指孟郊、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。后用以
详细解释
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。出自宋・苏轼《答刘沔都曹书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无知。见:见解。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轼《答刘沔都曹书》:“而统谓之叙,此与
详细解释